1955年授衔,陈奇涵给自己定在中将,毛主席发脾气:不把我放眼里

  • 首页
  • ag捕鱼王是怎样追杀的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你的位置:ag捕鱼王是怎样追杀的 > 新闻动态 > 1955年授衔,陈奇涵给自己定在中将,毛主席发脾气:不把我放眼里

    1955年授衔,陈奇涵给自己定在中将,毛主席发脾气:不把我放眼里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2:54    点击次数:142

    1957年,陈奇涵同志正值花甲之年,时任军事法院院长。令人钦佩的是,这位六十岁的老将主动提出卸下院长重任。在他的报告中,他诚恳地表示应该把位置留给更年轻有为的干部。为此,这位大公无私的将军还特别推荐了年轻的钟汉华中将,来接替自己担任军事法院院长的职务。

    得知这件事情后,毛主席感慨万分地说:“陈奇涵同志真是我们的好榜样,像这样毫无私心、谦虚低调的共产党员,我们党应当铭记在心,不能忘怀!”

   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,陈奇涵展现出了他无比的谦逊与无私,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。

    【一、陈奇涵自定中将军衔】

    1955年,考虑到陈奇涵资历深厚、贡献卓越等多方面因素,经过毛主席的点头许可,评衔工作的领头人罗荣桓亲自带着一张未填写的军衔表格,前往陈奇涵的办公室交给了他。

    凝视着眼前那张空荡荡的军衔表,陈奇涵仿佛穿越回了烽火连天的战争时光,一幕幕战友倒下的画面在他脑海中浮现。他轻轻叹了口气,缓缓说道:“和那些英勇牺牲的烈士比起来,我所做的那些事情,真是小巫见大巫啊。”

    稍微犹豫了一会儿,陈奇涵便在空着的表格上写上了中将军衔。

    没过多久,罗荣桓亲力亲为,将这张表格送到了毛主席的手中。

    毛主席阅览之后,立刻火冒三丈地说:“他这是完全不把我当回事啊,他怎会不懂我的一番好意呢。”

    在盛怒之中,毛主席迅速召唤陈奇涵前往中南海。

    毛主席的话语里仍旧透着怒气说:“陈奇涵同志,你咋就不懂我的一番好意呢?凭着你立下的那些功劳,给个中将的衔头,实在是委屈你了!”

    陈奇涵开口道:“主席,我不过是给革命添了点微薄之力,能被授予中将军衔,我心里真是感激不尽。”

    望着陈奇涵那无私又谦逊的模样,毛主席轻轻颔首表示赞许。但毛主席态度坚决,授衔委员会最终还是决定授予陈奇涵上将军衔。他也因此成为我国自授衔制度实施以来,独一无二的上将军事法院院长。

    【二、陈奇涵和三位元帅搭档】

    深入了解历史档案后不难发现,毛主席坚持给陈奇涵同志授予上将军衔,并非出于个人偏好,而是陈奇涵的表现确实配得上这一荣誉。

    首先,就经验背景而言,陈奇涵的经验完全可以媲美一些元帅。

    陈奇涵早些时候投身北伐与东征的战斗,还参与平息了广东地区的商团叛乱。

    他也在黄埔军校做过教职,从某种程度上讲,林彪元帅也算是受教于他。

    1927年春天,朱德组建了军官教导团,随后,陈奇涵被委任为参谋长的职务。

    1930年的时候,陈奇涵被任命为红四军的参谋长,那时候,红四军的主要军事和政治领导人恰好是毛主席和朱德等人。

    1932年,陈奇涵被调往红一军团,出任参谋长一职,而那时军团的最高指挥官是林彪。

    第二年,随着江西军区的建立,陈奇涵与司令员陈毅携手合作,他再度担任起了江西军区的参谋长一职。

    从这份经历中不难发现,土地革命时期,陈奇涵曾与多位元帅并肩战斗,有了这样的背景,毛主席给陈奇涵授予上将军衔,也就显得十分自然了。

    另外,陈奇涵对赣南苏区的创建,做出了难以忘却的重大贡献。

    毛主席曾经赞扬道,陈奇涵同志就如同赣南苏区的一面鲜明旗帜,这话反映出陈奇涵为赣南苏区作出的杰出贡献。

    南昌起义受挫之后,陈奇涵前往赣南地区,致力于壮大革命武装力量。在短短的一到两年时间里,陈奇涵成功地在赣南区域稳固了一块革命根据地,吸纳了大量新党员,并且组建起了赣南红军的第25纵队。

    1929年,朱德与毛主席率领红四军奔赴赣南战场,多亏了陈奇涵为红四军筹备了充足的粮食和银元等必需品,红四军才得以迅速在赣南地区站稳脚跟。可以这么说,赣南在中央苏区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
    【三、信仰坚定的陈奇涵】

    另外,陈奇涵对党的忠诚信念始终坚定不移。

    1925年的时候,陈奇涵由于有过在赣军这类军阀队伍里的经历,导致他的入党请求迟迟未能获得批准。对此,陈奇涵明确表示,要是不能成为党员,他就打算回到老家去种地。

    不久后,得益于陈赓等人的协助,陈奇涵成功成为了我党的一员。

    1927年,蒋介石掀起了一场反革命风暴后,他指派手下前去劝说陈奇涵归顺。蒋介石开出了诱人的条件,说只要陈奇涵愿意加入国民党,那么国民党内侍从室主任的高位,就将属于陈奇涵。

    对于这件事,陈奇涵毫不犹豫地就给出了拒绝的回答。

    1933年,正直无畏、勇于直言的陈奇涵因坚决反对左倾政策而遭到撤职并被囚禁,所幸的是,得益于李富春的援手,陈奇涵最终得以摆脱囚禁的困境。

    若非陈奇涵在工兵架桥方面技艺精湛,恐怕会有些心怀不轨的人阻止他参与长征。

    尽管陈奇涵遭遇了这样的政治误会,但他依旧没有丝毫的埋怨,信念始终如一,异常坚定。

    1942年,中央对陈奇涵的冤屈进行了昭雪。

    另外,陈奇涵所立的战功十分显赫,完全有资格被授予上将军衔。

    在抗日战争时期,陈奇涵带着他的部队,与八路军的主力携手作战,屡次成功抵挡了日军对黄河防线的猛烈攻势。

    1939年,陈奇涵被任命为抗大第三分校的校长,在担任这一职务的时间里,他展现出培养俄语及特种兵人才的远见卓识,这一战略思维赢得了毛主席、朱德等众多领导的称赞。

    解放战争打响后,陈奇涵被调往东北战场参与战斗。尽管他未曾主导过任何著名的战役,但他的战功依然十分显赫。

    最终,从军队组织架构的角度来考虑,陈奇涵作为军事法院的院长,理应被授予上将军衔。要知道,在1955年新中国进行授衔时,很多标准都是借鉴了苏联的做法,而在苏联,担任这一职务的人通常都是上将。

    毛主席对陈奇涵那份无私与谦逊的品质,给予了特别的重视。

    1966年,陈奇涵获邀出席国庆盛典,当他踏上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刻,毛主席热情地与他握了握手。

    1969年2月,我党九大会议如期举行。在审核中央委员候选名单之际,毛主席细心翻阅却未发现陈奇涵的名字。为此,他专门召集了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交谈,并着重强调,陈奇涵作为赣南革命的杰出英雄,他的姓名理应被列在名单之上。

    在九大会议上,毛主席还向近千人的干部群体,生动讲述了陈奇涵那些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。

    陈奇涵真是没有辜负毛主席的看重与信任,他一生都在践行“无私奉献”的精神。在陈奇涵的言传身教之下,他的几个子女也都成长为了心系国家、为民奉献的优秀同志。



    TOP